天擇也許能解釋「適者生存」,但無法解釋「適存者的到來」。
大師級科學家華格納提出「創新力法則」,揭開演化令人震驚的隱藏結構!
●《金融時報》2015年度選書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黃貞祥_策劃、審訂、導讀
●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丁照棣_專文推薦
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的百餘年後,始終存在耐人尋味的一道難題:
自然界中的「創新」究竟是如何發生的?
一八五九年,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他的天擇理論解釋了有用的適應性如何隨時間被保存下來,但同時也製造了演化的最大疑問:「生物的適應性是怎麼出現的?」
地球上第一個生命誕生至今,三十八億年間發生的隨機突變,真的可以為翅膀、眼球、偽裝、乳糖消化、光合作用,以及其他自然創造的驚奇負責嗎?假若答案是否定的,那麼演化的速度和相對效率背後的機制又是什麼呢?
當年達爾文不知道什麼是突變、基因、DNA雙螺旋、轉錄與轉譯作用、DNA定序,也缺乏遺傳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甚至處理大量資訊的知識和技術,但他早在一百六十年前提出的遠大洞見開啟了生物學百家爭鳴般的精采發現——如今,我們終於有能力朝「生物適應性的出現」這個巨大謎團靠近了!
全球知名的演化生物學家安德里亞斯‧華格納憑藉超過十五年的研究,呈現出達爾文理論遺失的拼圖。利用早期科學家意想不到的實驗性及計算性技術,他發現驅動適應的不只是偶然,而是一套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