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年少輕狂的革命馬克思,還是顛沛流離的晚年馬克思,
缺了任何一個,你對他的認識就不夠完整!
◆德國亞馬遜讀者五顆星評價
◆馬克思200週年誕辰最另類的傳記
◆udn轉角國際專欄作者 黃哲翰
◆獨立評論@天下「德意志思考」專欄作者 蔡慶樺
◆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萬毓澤——聯名推薦
世人對他的印象,似乎就只停留在1848年春天,
起草《共產主義宣言》時那個年輕氣盛的他。
然而,直至1883年離世,中間漫長的35年,可以大大的改變一個人。
這個狂放不羈的行動青年,終究變成了一個貧病交迫、消沉遁世的孤獨老人。
當所有的激情都退卻,一代思想巨匠,也將迎向生命的盡頭。
◆剃掉鬍子後,一個你不認識的馬克思
1882年2月18日,馬克思為了健康因素決定前往阿爾及爾。歷經2個月的短暫停留,4月23日,在此行結束之際,他要求理髮師修剪他的招牌鬍子,並在剃鬍前拍下他生前最後一張具象徵性的紀念相片。11個月後,1883年3月14日,他在倫敦溘然長逝。
回顧馬克思的過往,他有一位開明的猶太人父親,早年的他在柏林和波昂度過狂野的學生時代,也創作極具野心的作品和詩歌,但卻在革命的狂熱年代踩了剎車,更墜入顛沛流離的窮困生活。直到晚年,憤世忌俗的他厭倦政治鬥爭,為妻子的離世感到悲痛莫名;他的健康每況愈下,生活和作品也沒有嶄新變化,唯有小女兒能不能過得幸福,才是他最關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