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種)線上與線外世界 文/丁名慶
請先取出一張白紙(回收紙或廣告單皆可),或攤開筆記本空白頁。
畫一條線。
在線的一端寫下此刻所在空間,或時間、狀態。
另一端,寫下正要前往的空間,或時間、狀態,某事的階段性結果;記錄抵達方式、路線,沿途五感邂逅的人事物,以及心情──或簡化,或窮其細節地將之寫下,畫下(別管像不像了)。
在線上設定節點,代表每個必須逗留之地;處理某事、與某些人同在。有可能拉出支線──這訴諸機遇與個性──良心建議,節點與支線愈少愈好。若不可少,就設法增加可運用/耗費的時間總量。
這或許就是最素樸意思、日後重省才會意識其價值的「地誌」,或「前創作」了。
更多點玩心,就像個孩子那樣,把櫃上公仔、家人照片依照某種不必向誰說明(因而時光積澱,就成了祕密,或者遺忘)的邏輯,兵棋推演或者玩偶邀宴般,布列於地上桌上床上,使這些物件間形成一些關係、距離的親密或張力,邊界與詮釋曖昧的故事場景。瞧,是不是也像個等待解說的展覽空間呢?
我覺得,這也滿像每次雜誌在規劃專輯之初,必然會有的「還不知道會發展出什麼樣的內容」無窮可能性時期,僅能一步步朝外忐忑跨出,調校,轉向,並落實那個頗堪玩味的說法:「在有限空間(尤其是紙本)中,把空間做出來。」這樣說來,一本雜誌,竟也有幾分像是既安靜也熱烈地刻寫著自身時空間經歷地誌的一個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