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的聖殿,閱讀的樂園
「書是一種文化的DNA,蘊藏著整個社會的屬性和知識⋯⋯奪走一個文化的書等於是奪走文化裡的共同記憶,就像回想夢境的能力被剝奪了。」美國知名作家蘇珊歐琳在《親愛的圖書館》(The Library Book)如此寫道。
圖書館是保存文明火種的聖殿,是知識流動的公共領域,但現在,也可能是閱讀的遊樂園。人們在其中認真地研究,閒散地閱讀,單純地遊逛,在書架中感受神祕而誘人的氣息,或者,就是自拍與打卡。
(我突然懷念起大學時,在那個從日治時期就在的圖書館地下室,翻閱布滿歷史塵埃的典藏,並透過書後的借書卡偷看有哪些學長姊也曾讀過一樣的書。你的圖書館回憶呢?)
因為熱愛閱讀,因為關注知識的公共性,也因為發現許多新圖書館建築或者小型「另類圖書館」已是台灣文化地景的新面貌,本期封面故事要告訴你為何該(重新)「愛上圖書館」。包括:訪談三大國立圖書館(國家圖書館、國立台灣圖書館、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分析圖書館的積極轉型與新趨勢;對話這兩年成為空間朝聖之地的屏東縣立圖書館總館與台南市立圖書館總館的建築師張瑪龍與陳玉霖,提問在空間魅力的背後如何重建閱讀的公共性與閱讀新想像;報導台中海線的大安分館和南投埔里分館,如何透過創意以及挖掘地方意義,吸引民眾走進地方圖書館;探訪四間必去的專門圖書館,從兩廳院的表演藝術圖書館到中華飲食圖書館;推薦最值得拜訪的「非典型圖書館」: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