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被人刪除過嗎?〉
好奇正在翻閱這本「老照片」的你,對於「刪除」一定有不同於時下流行「斷捨離」的情感吧?
2020年已經是一個可以 瞬間刪除彼此」的年代,對於任何一個關係帶來的念舊,只需滑動手指,就能乾脆瀟灑。
刪那個人的臉書、那個人的line,還有他的照片……,好讓新的一切進來。
但你,怎麼還是翻起了這本書?
這本書的照片,都是用「 底片 」拍的。
那個年代對於相機拍下的每一個瞬間,在手指按下的時候就期盼永恆,甚至為了這個永恆,不惜全副武裝千里迢迢趕來現場,更願意用沖洗相片的等待,去印證彼此的一切。
一旦光影的瞬間,落入底片之中,照片跟彼此的關係就再也不建立在刪除上,甚至是加洗與否?
加洗是需要時間的,而這時間可以去想,洗幾份?給誰?
還是放大裱框好讓那個人懸掛,抑或是縮小?好讓那個人從此收在自己隨身的皮夾裡。
如果那些底片因為沖洗後才知道拍壞了,或表情不對了……,那些失敗,反而想讓人舊地重遊再拍一次,如果知道再也到不了,人生就有了念念不忘必有迴響的壯闊。
但我想跟你說一個事實:
任何一個善於面對與訴說回憶的人,對於自己出生的那年是不會有記憶的。
1970年所有被報導的新聞,對於那一年的新聞人物或讀者來說,肯定有那麼一點成就、驚喜或遺憾,但對出生在那年的人來說就是「理所當然」。
人跟人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