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對話體方式,記載西漢鹽鐵會議上,賢良文學與丞相、御史大夫之間的辯論。
《鹽鐵論》是西漢昭帝時期,學者桓寬根據召開的鹽鐵會議記錄整理而成的著作。表面上所記載的是兩千年以前漢代的一場財經大辯論,主要內容也著重於當時漢朝政府經濟、財政措施的反省與檢討,但會中所討論的主題除了經濟,另外涉及政治、外交、國防、學術、生活、文化等方面。
鹽鐵會議最特別的地方是,辯論兩方,分別為官方與民間人士。民間代表以地方行政首長推舉的「文學」五十餘人,以及中央官員推舉的「賢良」八人組成,代表官方的則是丞相(車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與他們的助手等多人。民間代表主張廢除鹽、鐵和酒的官府專營,以及平準、均輸等制度,官方代表則為之辯護。兩派人馬你來我往,脣槍舌劍,激烈論辯。這是中國古代歷史第一次大規模針對國家大政的辯論會,《鹽鐵論》則是中國史上第一本,也是唯一的一本,官民站在平等地位,討論財經、國防、外交政策路線的文獻。
鹽鐵會議的辯論重點,關於管制經濟和放任經濟,至今仍然是國家經濟政策的重大問題,因此《鹽鐵論》這部古書,不單單反映了當時的辯論情景,讓今人瞭解漢代那一時期的政經思想,也可讓我們深思不同經濟政策的利弊得失。《鹽鐵論》採用對話體形式,記述生動,不過記錄者桓寬立場偏向民間人士,對官府官員的描述多所貶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