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給四千年來努力摸索
創造這個文化的所有人們
人類的演進是由於好奇心、求知欲及敏銳的觀察力,不論日之升落、月之盈虧、星的轉移、四季寒暖,都有週期性規律的變化,漸而萌生物候曆,成為生活遵從的規範。
從夏朝的二至(冬至、夏至)發展成二十四節氣,是經過了約二千年左右的摸索與努力。二十四節氣反映出精確的播種日期、雨水多少與霜期長短。先民體認環境、艱苦奮鬥適應環境,形塑農業社會重要的節氣觀念,成為與生活相關的一環,所創造出的正是文化與文明。
然而,不論二十四節氣或七十二候,現代人皆已十分陌生。民間雖仍留存一些歲時節慶的祭典儀式,但缺少了對其形成意識的認知。希望藉著本書,能建立一個生命終而復始、生生不息的自然觀,使現代人在遼闊的宇宙時空浩瀚中,經由這種「節與氣的度過儀式」找到有限生命的憑依,並將這種經驗傳承下去。
名家推薦
余範英(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黃一農(中央研究院院士)
簡靜惠(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榮譽董事長)
——誠摯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序)
由「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搶救「林安泰古厝」,追尋三百年前郁永河採硫故事,完成《幾番踏出阡陌路》。輾轉數十載過盡千帆,以工志學初衷不變。近年來,面對極端氣候頻現,更就大自然深入觀察,以天地運行有常,回歸中國歲時節氣的古往今生,著墨於長年關注的氣候變化與歷史興替,滙聚「交節換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