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學人》(New Scientist)年度好書
從蝗蟲、蟑螂、果蠅、小鼠到紅毛猩猩的攝食選擇,
揭露蛋白質對人類飲食歷史的巨大影響。
科學家三十年研究結果,絕對顛覆大眾對飲食科學的認知!
「所有研究營養領域的專業人士都該閱讀本書。」──亞馬遜讀者五星評論
怪奇事物所所長、阿簡老師(阿簡生物筆記部落格格主)、黃貞祥(國立清華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物研究所助理教授)、楊正澤(國立中興大學昆蟲學系教授)、鄭國威(泛科學知識長)、蕭旭峰(國立臺灣大學昆蟲學系教授兼主任)◎一致推薦(按姓氏筆畫序)
「營養」與「食慾」有關係嗎?關係大了!
動物的食慾演化成能夠對應特定的營養素,引導牠們去吃維生必需的食物。
但這究竟是如何辦到的?人類是否也有這種能力?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為何人類似乎更傾向於選擇垃圾食物?
◣蝗蟲為什麼要遵守「跟著旁邊的蝗蟲一起移動」這個原則?
◣大部分時候吃植物的摩門蟋蟀為什麼會貪婪大嚼同類屍體,甚至造成集體自殺?
◣把黏菌團塊放到含有不同蛋白質與碳水化合物比例的培養皿裡,它們竟然能自行「選擇」出適當食物?
◣只能在蛛網中被動等待獵物的蜘蛛如何讓自身攝取的營養維持平衡?
◣紅毛猩猩如何因應森林中果實產量不穩的飲食環境?這跟人類的肥胖模式有何異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