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內容分級制度,未登入僅能顯示普遍級內容,登入後即可觀看全站內容。
- 馬上登入
關注
關注作者、出版社、系列,新刊上架可獲得通知!
內容簡介
我們不需要完美,這世界也不需要完美。
因為不完美,我們才需要依靠彼此,連結彼此。
「孤獨並不是來自身邊無人。感到孤獨的真正原因是因為一個人無法與他人交流對其最要緊的感受。」
——榮格,瑞士心理學家
世界越喧囂,對愛與肯定的心理飢餓就越強烈。
你常以大量的飲食來撫慰自己的情緒,情緒越不佳,越會失控地大吃大喝?
你會一直看電腦滑手機,不見得要找什麼,只是漫無目的地轉換網頁?
你時常有想和誰說話,但瀏覽好友名單或通訊錄,卻覺得沒有人可以交談?
這些行為的背後,是你渴望溫暖的吶喊。放任愛與關懷的缺失,內心會漸漸損傷成一個大破洞:一個再也不相信自己為「好」,不相信自己是「有價值的」巨大破洞。
第一本回應現代人孤寂心理狀態的專書,
化解情感失調,找回安頓自我的力量。
本書作者、知名的傷痛療癒心理專家蘇絢慧,長年在諮商實務中看見許多人因為早年生命的情感缺失或受創等因素,內心發生孤寂感,以至於缺乏關注自己,也失去好好照顧自己的興趣與活力。還有些人因為害怕孤伶伶一個人會無法面對生活變化與挑戰,寧可選擇困在充滿孤寂感、假面的人際關係中,無法斷開依賴,於是在周而復始的親密感失落與疏離感中,日漸憔悴。
你是否正處於孤寂中?檢視你的孤寂訊號:
• 你會用大量的飲食來撫慰自己的情緒,情緒越不佳,越會失控地大吃大喝。
• 你感覺常處於一種空洞和空虛中,覺得沒有重心,心空空的。
作者簡介
蘇絢慧
諮商心理師。目前為璞成心理學堂總監、璞成心遇空間心理諮商所所長。
至今已出版24本心理關懷與療癒的作品,主題涵蓋臨終關懷、悲傷療癒議題、自我人格發展、情緒修復以及關係議題。除了以寫作推動心理觀點,也長期投入心理教育講座、課程和工作坊帶領,並從事個人心理諮商工作。出版及心理學推廣足跡遍及各地華人社會,是許多機關、單位及民眾所信任的心理專業者。
已出版作品
《死亡如此靠近》(2001,大塊文化,入圍臺灣金鼎獎最佳文學類圖書)
《請容許我悲傷》(2003,張老師文化,入圍臺灣金鼎獎最佳社會科學類圖書)
《這人生》(2004,張老師文化)
《生命河流》(2005,張老師文化)
《喪慟夢》(2007,張老師文化,入圍臺灣金鼎獎最佳社會科學類圖書)
《於是,我可以說再見》(2008,寶瓶文化)
《因愛誕生》(2009,寶瓶文化)
《當傷痛來臨:陪伴的修練》(2011,寶瓶文化)
《愛,一直都在》(2012,張老師文化)
《其實我們都受傷了》(2013,寶瓶文化)
《其實你沒有學會愛自己》(2014,寶瓶文化)
《死亡如此靠近》(新修版)(2014,寶瓶文化)
《為什麼不愛我》(2015,寶瓶文化)
《七天自我心理學,找回原本美好的你》(2015,究竟出版)
《你過的,是誰的
——榮格,瑞士心理學家
世界越喧囂,對愛與肯定的心理飢餓就越強烈。
你常以大量的飲食來撫慰自己的情緒,情緒越不佳,越會失控地大吃大喝?
你會一直看電腦滑手機,不見得要找什麼,只是漫無目的地轉換網頁?
你時常有想和誰說話,但瀏覽好友名單或通訊錄,卻覺得沒有人可以交談?
這些行為的背後,是你渴望溫暖的吶喊。放任愛與關懷的缺失,內心會漸漸損傷成一個大破洞:一個再也不相信自己為「好」,不相信自己是「有價值的」巨大破洞。
第一本回應現代人孤寂心理狀態的專書,
化解情感失調,找回安頓自我的力量。
本書作者、知名的傷痛療癒心理專家蘇絢慧,長年在諮商實務中看見許多人因為早年生命的情感缺失或受創等因素,內心發生孤寂感,以至於缺乏關注自己,也失去好好照顧自己的興趣與活力。還有些人因為害怕孤伶伶一個人會無法面對生活變化與挑戰,寧可選擇困在充滿孤寂感、假面的人際關係中,無法斷開依賴,於是在周而復始的親密感失落與疏離感中,日漸憔悴。
你是否正處於孤寂中?檢視你的孤寂訊號:
• 你會用大量的飲食來撫慰自己的情緒,情緒越不佳,越會失控地大吃大喝。
• 你感覺常處於一種空洞和空虛中,覺得沒有重心,心空空的。
作者簡介
蘇絢慧
諮商心理師。目前為璞成心理學堂總監、璞成心遇空間心理諮商所所長。
至今已出版24本心理關懷與療癒的作品,主題涵蓋臨終關懷、悲傷療癒議題、自我人格發展、情緒修復以及關係議題。除了以寫作推動心理觀點,也長期投入心理教育講座、課程和工作坊帶領,並從事個人心理諮商工作。出版及心理學推廣足跡遍及各地華人社會,是許多機關、單位及民眾所信任的心理專業者。
已出版作品
《死亡如此靠近》(2001,大塊文化,入圍臺灣金鼎獎最佳文學類圖書)
《請容許我悲傷》(2003,張老師文化,入圍臺灣金鼎獎最佳社會科學類圖書)
《這人生》(2004,張老師文化)
《生命河流》(2005,張老師文化)
《喪慟夢》(2007,張老師文化,入圍臺灣金鼎獎最佳社會科學類圖書)
《於是,我可以說再見》(2008,寶瓶文化)
《因愛誕生》(2009,寶瓶文化)
《當傷痛來臨:陪伴的修練》(2011,寶瓶文化)
《愛,一直都在》(2012,張老師文化)
《其實我們都受傷了》(2013,寶瓶文化)
《其實你沒有學會愛自己》(2014,寶瓶文化)
《死亡如此靠近》(新修版)(2014,寶瓶文化)
《為什麼不愛我》(2015,寶瓶文化)
《七天自我心理學,找回原本美好的你》(2015,究竟出版)
《你過的,是誰的
至今已出版24本心理關懷與療癒的作品,主題涵蓋臨終關懷、悲傷療癒議題、自我人格發展、情緒修復以及關係議題。除了以寫作推動心理觀點,也長期投入心理教育講座、課程和工作坊帶領,並從事個人心理諮商工作。出版及心理學推廣足跡遍及各地華人社會,是許多機關、單位及民眾所信任的心理專業者。
已出版作品
《死亡如此靠近》(2001,大塊文化,入圍臺灣金鼎獎最佳文學類圖書)
《請容許我悲傷》(2003,張老師文化,入圍臺灣金鼎獎最佳社會科學類圖書)
《這人生》(2004,張老師文化)
《生命河流》(2005,張老師文化)
《喪慟夢》(2007,張老師文化,入圍臺灣金鼎獎最佳社會科學類圖書)
《於是,我可以說再見》(2008,寶瓶文化)
《因愛誕生》(2009,寶瓶文化)
《當傷痛來臨:陪伴的修練》(2011,寶瓶文化)
《愛,一直都在》(2012,張老師文化)
《其實我們都受傷了》(2013,寶瓶文化)
《其實你沒有學會愛自己》(2014,寶瓶文化)
《死亡如此靠近》(新修版)(2014,寶瓶文化)
《為什麼不愛我》(2015,寶瓶文化)
《七天自我心理學,找回原本美好的你》(2015,究竟出版)
《你過的,是誰的
相關推薦書刊
買此商品的人也買了...
購買前的注意事項
- 本書城的商品為電子書及電子雜誌,並非紙本書。讀者可透過電腦裝置網頁瀏覽,或使用 iPhone、iPad、Android 手機或平板電腦下載閱讀。
- 如有下載閱讀需求,為避免裝置版本無法適用,建議於購書前,先確認您的裝置可下載BOOK☆WALKER的APP,並可先下載免費電子書,確認可順利使用後再行購書。
- 由於數位智慧財產權之特性,所販售之電子書刊經購買後,除內容有瑕疵或錯誤者外,不得要求退貨及退款。如有特殊情形,請洽敝公司客服人員,我們將盡速為您處理。